第三届水下无人系统前沿科技论坛暨《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24年编委会工作会议在广州顺利举办

2 Dec 2024

  • 11月28日,第三届水下无人系统前沿科技论坛暨《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24年编委会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上午,第三届水下无人系统前沿科技论坛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顺利开幕,本次论坛是第十一届广州国际海事贸易展览会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论坛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水下无人系统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编辑部及广州市奥驰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论坛吸引了来自各大高校、院所、科创公司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嘉宾围绕“AI在水下无人系统中的应用”主题开展学术交流。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王俊利秘书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副所长杨云川作为会议组织单位代表致欢迎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史小锋研究员主持论坛。

  • 天津大学胡浩丰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黄玉龙教授、大连海事大学王宁教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张涛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陶敬研究员等5位行业知名专家分别以海洋先进光声探测技术、无人系统可信智能导航、无人船自主控制关键技术、无人潜航器智能技术应用及强化学习技术在UUV编队协同任务中的应用探索为主题进行报告,为与会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 为切实贯彻编委会办刊方针,充分调动编委及专家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尤其鼓励青年学者的办刊热情,根据青年编委期刊工作参与情况及专家年度审稿情况,评选出2023—2024年度优秀青年编委5人、优秀审稿专家10人。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杨云川、史小锋为到场的优秀青年编委及优秀审稿人颁奖。

原文链接:

论文推荐|基于液态金属型摩擦纳米发电的水下仿生触须传感器

22 Nov 2024

摘要:

  • 为了提升水下机器人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增强其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是必要的。受动物触须的毛囊结构启发, 文中将液态金属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摩擦电触须传感器(LTWS), 在浑浊度高、视距低的水下环境中作为水下机器人光学与声学感知技术的补充, 提升水下机器人的信息感知能力。LTWS主要由碳纤维材料触须、硅胶囊套、触发器、记忆合金弹簧、传感单元及基座组成, 碳纤维触须的细微偏转会驱动触发器靠近并挤压对应方向的传感单元, 进而产生电信号。LTWS的感知信号与触须横向位移呈线性关系, 灵敏度可达7.9 mV/mm, 且触碰频率对输出信号的影响较小。LTWS丰富了水下机器人的感知手段, 为实现海洋信息感知提供了新的思路。

引言:

  • 目前的水下感知方式十分多元化[1], 水下触觉作为水下光学[2]以及水下声呐探测[3]等感知方式的补充, 可以丰富水下机器人的环境感知维度, 提升水下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 从而获取海洋多模态信息。触觉传感器在水下机器人海洋探索任务中愈发体现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浑浊度高、视距低[4-5]且水流噪声大[6]的水体环境中, 通过在水下机器人上安装触觉传感器, 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多模态信息采集[7], 包括物体的形状、硬度、粘度和纹理等特征信息, 以及液体中的压力、流速和流向等流体信息。这对于深海勘探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撑。
  • 水下触觉大体上可以分为2类: 直接接触式的水下触觉[8]和非直接接触式的水下触觉[9-11]。其中, 直接接触式的水下触觉利用机械方式直接接触水下目标, 来获取目标的形态、质感和温度等信息, 如海獭通过掌心接触来感知环境信息; 而非直接接触式的水下触觉则利用非机械方式, 比如感知水的压力变化、流速变化以及涡流场的强弱变化等非直接接触目标的方式, 来获取目标的形态和运动轨迹等信息, 如鱼类通过侧线感知水的流速和压力、海豹通过胡须感知涡流等。现有的水下触觉传感器大都模仿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2-14]。传感器的制作离不开材料, 材料性能直接关系到传感器的技术水平, 是传感器发展的根基, 由新型材料制作的传感器在稳定性和输出信号上都更胜一筹[15]。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灵活、适应性更强的材料和结构, 以模仿水下生物体的触觉感知能力。材料和结构的优化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水下环境, 并实现更高的灵敏度和精确性。基于摩擦起电与静电感应耦合效应的摩擦纳米发电技术[16-18], 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自驱动等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自驱动触觉感知领域。此外, 液态金属[19-20]具有优异的导电性、柔性、流动性以及电极自修复特性, 使得液态金属成为制备柔性摩擦电传感器件的常用材料之一。因此可以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特性与海洋生物感知器官的结构相结合, 设计新型的水下仿生触觉传感器[21-23], 提升水下机器人的感知空间维度, 解决恶劣海洋环境下的水下信息感知问题。
  •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的摩擦电触须传感器(liquid metal-based triboelectric whisker sensor, LTWS), 旨在为水下机器人提供触觉感知反馈, 识别其周围的环境信息。液态金属的引入使得LTWS更加灵敏, 输出信号更加稳定。LTWS的主要部件包括碳纤维材料触须、硅胶囊套、触发器、记忆合金弹簧、传感单元和基座等, 碳纤维触须的任何细微偏转都将会驱动触发器靠近并挤压对应方向的传感单元, 进而产生电信号。传感单元主要由水凝胶和液态金属2种介电材料组成。当LTWS受到外界载荷时, 2种介电材料发生接触和分离, 由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效应会产生电荷转移, 使各个传感单元产生相应的电信号。基于传感单元的多通道电信号, LTWS能够估计周围流场信息, 增强水下机器人的水下环境感知能力。

结束语:

  • 受动物触须毛囊结构的启发, 以摩擦纳米发电机传感技术为基础, 引入具有高导电性、流动性和电极自修复特性的液态金属用作摩擦层与电极层, 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液态金属的摩擦电仿生触须传感器, 经过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该传感器可实现对触觉信息的高灵敏度感知, 验证了LTWS的触觉感知能力。得到结论如下:

1) LTWS对于触须触碰偏移幅度变化的感知精度较高, 甚至可以感知微小偏移幅度的信息, 例如, 传感单元对10 mm触碰偏移幅度的输出电压展现出对微小障碍物信息的感知能力;

2) 触须触碰频率对LTWS的输出电压与转移电荷量的影响较小, 原因是随着接触频率的增大, 硅胶与液态金属的有效接触面积、接触分离程度几乎保持不变。但是触碰频率的增加会导致电子转移速率的增加, 因此电流信号会相应的增大。

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后续应对LTWS从材料、结构、电路管理、触碰方向和触碰高度等影响输出特性进行系统地提升, 同时对于LTWS在真实海洋环境条件下的耐用性和适用性进行深入且大量的研究。综上, 柔性、低成本且感知精度较高的水下触觉传感器为实现海洋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自驱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

氨动力船舶技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

10 Nov 2024

  • 为聚焦氨动力船舶的关键技术领域,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有效结合,10月20日,轮机工程学院于轮机楼317举办氨动力船舶技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化物所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氨动力船舶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轮机工程学院院长林叶锦出席会议。林叶锦在会上致辞。他首先代表轮机工程学院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轮机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他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的机会,希望能在未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 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从轮机工程、燃烧学、材料科学领域作学术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铁就氨燃料船舶发动机提升效率与降低排放的策略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冯亮介绍了基于高性能敏感膜的氨气传感器;北京大学教授米建春分享了氨动力及其船舶发动机的研究成果。

  •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轮机工程学院教师司济沧分别就氨燃烧基础研究进行报告。同时,北京大学研究员赵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鹏飞等青年学者也围绕燃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了深入探讨,为氨动力船舶技术的创新应用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 此次研讨会的顺利举行,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学术交流平台,加深了氨动力领域产学研等各方的相互了解与合作,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助力氨动力船舶技术的持续进步,为氨的创新应用和绿色航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原文链接:

第四届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暨数字试验与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顺利举行

4 Nov 2024

  • 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航海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仿真学会、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连海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大连市中山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4年第四届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暨数字试验与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系列活动在我校举行。

  • 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理事长宋家慧、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李世新、中国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张柯、大连市科技局副局长蒋行海、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毕坚裔、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赵友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轮机工程学院院长林叶锦主持。 

  • 赵友涛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表示,自2020年开始,学校持续举办“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及系列活动,比赛科目从单艇到集群、从水面到水下,内容不断扩展、难度不断加大,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今年又迎来了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中国仿真学会及其会员单位的联合加盟。未来,大赛将与数字试验与测试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智能无人艇大赛迈向崭新的高度。

  • 李世新在致辞中表示,现代信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航运要素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航运这一新业态。其中智能船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对传统的船舶与航运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次大赛以智能无人艇搜救为主题,与航运安全这一现代化航运业的核心议题高度契合。随后,他从智能化提升航运现代化水平、5G技术催生航运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航运业转型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 张柯表示,在“数字经济”大背景下,中国仿真学会数字试验与测试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必将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仿真与测试领域应用,促进行业创新发展。专委会的成立和大赛同期开幕,体现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希望参赛团队发挥创造力,为行业注入新血液。毕坚裔代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致辞,他高度肯定了举办大赛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比赛推动无人船技术研发,并为造船工业带来需求牵引。宋家慧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潜水救捞行业协会的基本情况,他希望以此次大赛的举办为契机,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潜水救捞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蒋行海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抢抓新一轮辽宁振兴战略机遇,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的赋能作用,加快构建新型海洋产业体系。本次大赛将智能和搜救结合在一起,既是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一次创新应用,也是我国智能无人艇领域的一次产业实践。

  •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数字试验与测试专业委员会成立及聘任仪式,该委员会为中国仿真学会下属二级专委会,挂靠单位为大连海事大学。专委会的研究领域包含多物理场耦合测试与仿真、数据驱动的虚拟测试与评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应用、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的应用等。

  • 开幕式后,与会领导共同到学校凌海校区观看大赛展演科目。据悉,本次大赛由海上智能协同搜救展演、无人艇水面动态目标搜救、无人艇水下目标物搜寻、海上无人系统搜救创意设计(线上)4个科目组成,共有来自全国14家单位的43支队伍参加了本届大赛。

  • 比赛期间,还同步举行了无人智能数字化试验与测试学术研讨会、智能系统未来技术学术研讨会、海上目标探测与搜寻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原文链接:

实验室博士生刘建华荣获第一届“海洋之星”优秀口头报告奖

29 Oct 2024

  • 10月27日,第三届海洋信息网络大会在长沙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会以“聚焦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为主题,围绕海洋探测、海底光缆、海洋观测、海洋勘探、对海通信、水下导航、海洋数字孪生、海洋装备与工程、海洋未来网络等热点主题,邀请海洋信息装备研发与制造,海洋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海洋信息工程勘察、设计与实施以及相关系统运营与维护等领域的单位和专家针对最新技术、工程应用、产业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 大会同期举办了第一届“海洋之星”评选活动,实验室博士生刘建华所作的口头报告“基于摩擦纳米发电的水下流场感知技术研究”,荣获优秀口头报告三等奖,中国工程院笪良龙院士为其颁奖。

水下机器人助力新红专轮水下船体检测

22 Oct 2024

  • 团队利用水下机器人对新红专轮智能实训两用船的水下船体进行了检查。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实时监测技术,确保了船体状况的全面了解,有效提高了安全运行保障和维护效率。这一技术的应用展现了智能检测在海事实训中的广泛前景。

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实验室水下机器人引发热烈关注

24 Sep 2024

  • 在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我实验室展示了最新研发的水下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集成了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高效工作。展会期间,参观者对其出色的性能和应用前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业内专家与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