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术论文23篇!他是科研达人徐鹏

21 Apr 2022

  • 静水暗涌,心无旁骛;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后;科研路上,你踽踽独行;聚水成海,积沙成塔;成就今日荣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感悟学长的精彩过往。

  • 徐鹏,男,汉族,党员。2019年9月考入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当前主要从事于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水下自驱动触觉传感研究。当前在材料、控制、机器人、传感等领域期刊Research,NPJ Flexible Electronic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发表学术论文23篇,12篇SCI(7篇Q1,5篇Q2),11篇EI,其中一作或通信作者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启科研之门、奋勇前行

  • 2019年9月,徐鹏开启了在大连海事大学的科研之路。起初他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研究方向让他有半年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何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导师徐敏义教授提醒他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哪个层次,这决定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 于是,他开始扩大和缩小重点,首先扩大阅读文献的面,列出需要涵盖的主题和概念的列表,建立研究纲要。然后将主题精炼为精确,狭窄的研究重点,与老师一起讨论,获得他的指导,反馈和建议。

  • 在确立研究方向以后,他的科研之路进入了“快车道”,陆续在Research,NPJ Flexible Electronic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其中以“A Triboelectric-Based Artificial Whisker for Reactive Obstacle Avoidance and Local Mapping” 为题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Science》子刊《Research》,在该项工作中,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触须感知系统,该系统对方向性负载和外部刺激具有高灵敏度特性,可将来自触须感知的信号进行实时处理及模型拟合,同时该感知系统使用回归模型检测地标障碍物的位置及其方向,为机器人提供反应式避障和局部地图构建的能力。

持之以恒,方能圆梦

  • 他说:“科研成果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三年间,他从事水下机器人设计与控制、仿生自驱动触觉感知系统、机器学习等相关领域研究,深度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实验室横、纵向课题5项,协助导师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杰出青年学者、大连市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项目,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负责科研问题探究、原理样机设计研制等工作。参加IFAC、CCC、YAC、CAC、NENS等各类材料、自动化等领域会议交流学习。

  • 科研生活并不总是丰富多彩的,恰恰相反,大多数时候科研是枯燥、单调的。但他却一直对其保持积极的心态,怀揣着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科研工作与学术研究中。正是他这种专注的学术研究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才使他一直坚持最初科研的信念,一直向前进步。

  • 做科研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与挫折,但他坚信一切都有解决的办法。

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热爱祖国,政治立场坚定,自觉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的纪律,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追求思想上的进步,厚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他积极参与党支部各项活动,热心帮助中队中的每一位同学。

  • 他热爱工作、甘于奉献,始终牢记同学和老师们在成长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坚持为同学们服务,立志回报学校,协助学院组织第一届全国智能无人艇搜救大赛、水下智能装备高峰论坛、水下智能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等多项科创比赛及会议,真正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矢志初心

续科研梦想,初心不忘

  • 不断学习是科研工作者的必要品质。 他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始终保持良好的作息、长时间的学习、更好的时间规划以及更高的工作效率。他深知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和科研的意义,勤于思考、探求真知始终是他不变的信念。追踪最前沿的科研资讯,紧跟发展走向。开展大量实验,用实验数据来验证逻辑猜想。

  • 他说:“科研的道路上充满坎坷与失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学会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是合适的解决措施。想要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他会始终保持对科研的激情,不忘初心,用努力的时光继续追寻自己的科研梦想。

阅读直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