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完善三大支撑、搭建四个课堂 深化五创融合

7 Jun 2022

新闻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战略引领下,航海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摆在高等航海教育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为肩负起时代赋予航海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教授徐敏义带领团队,深入剖析当前轮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了“3﹢4﹢5”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徐敏义团队在教学和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师生们反馈最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团队教师结构单一,缺少跨学科交叉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创新实践平台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实践平台单一,难以支撑学生开展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创新实践活动;三是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教育环节、产业链条脱节,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四是课程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注重考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

  • 为积极打造“3﹢4﹢5”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徐敏义团队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了面向行业发展、聚焦领域前沿、学科交叉融合的轮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以“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多元化课程资源整合”“实验及实践平台构建”为三大支撑,以“理论课堂”“科研课堂”“实践课堂”“竞赛课堂”为四大依托,积极推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专创融合”、与科学研究的“研创融合”、与校企协同的“企创融合”、与创新竞赛的“赛创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创融合”的“五创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徐敏义介绍,教学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课程资源以及实践平台资源,实现了教学团队由单一专业课教师团队向多学科、广跨度的创新性教师团队的转变,传统实践课程向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和领域前沿的优质创新类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由传统讲授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线下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教学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教学场景由校内单一理论课堂向“理论﹢科研﹢实践﹢竞赛”四课堂协同转变,为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 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轮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其中学生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和专利70余项,荣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荣誉30余项,孵化科技创新公司2个,培养的100余名优秀本科生保送至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另一方面,教学团队成员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等省级以上奖项8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3项,发表航海教育等期刊论文11篇。

  • 同时,徐敏义团队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申报的《三大支撑、四个课堂、五创融合轮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发布,得到《中国交通报》、光明网、《辽宁日报》、《光明日报》、《大连日报》、大连新闻等众多权威媒体报道,积极推进了相关成果在同行业院校和同类型专业之间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