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大连理工大学时隔9年再次捧得“优胜杯”,6个项目获奖。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学生提前接触科研,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大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也在不断涌现。那么,如何踏进科研的大门?如何克服科研工作中的困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位“科研达人”的心得和经验。
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
徐鹏是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当前主要从事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水下自驱动触觉传感研究。徐鹏说,起初他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研究方向让他有半年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何入手,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导师徐敏义教授提醒他看文献时要分清层次: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于是,徐鹏开始扩大和缩小重点,首先扩大阅读文献的面,列出需要涵盖的主题和概念的列表,建立研究纲要。然后将主题精炼为精确、狭窄的研究重点,与老师一起讨论,获得他的指导、反馈和建议。
在确立研究方向以后,徐鹏的科研之路进入了“快车道”,陆续在多个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他说:“科研成果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大多数时候,科研是枯燥、单调的,但徐鹏却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怀揣坚定的信念。正是这种专注的学术研究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使他一直坚持最初科研的信念而不断进步。徐鹏说:“不断学习是科研工作者的必要品质。科研的道路上充满坎坷与失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学会从分析负面结果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才是合适的解决措施。”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 邰治〛
阅读直达链接: